日本人爱吃纳豆,而且纳豆种类多到惊人。简单来说,纳豆大致分为两大类,一种会拔丝,另一种不会拔丝。前者大家较熟悉,是超市冷藏区买得到的棕色纳豆,常见吃法是伴上酱油、葱花或芥末,搅拌数次后,盛放在白饭上吃,而后者又称「盐辛纳豆」,外观黝黑似豆豉,制造过程因加了盐巴而重咸,不太单吃,大多拿来调味。这么多的选择,让人不经好奇这项日本国民料理的由来。
其实日本纳豆的由来众说纷纭,有一说是跟豆豉有关。

西元754年左右,唐朝高僧鉴真远赴东瀛传授佛教戒律,顺便将豆豉的制作方法带入日本,丰富了精进料理(素斋),增加日本出家人的蛋白质摄取,这便是最早的日本由来。这里的豆豉即不拔丝的「盐辛纳豆」,今日最知名品牌包括京都「大德寺纳豆」、静冈县「滨纳豆」。根据拥有注册商标「大德寺纳豆」的业者「大德寺一休」官网,他们家的商品可以拿来炒韭菜猪肝、当下酒菜,也能配生菜沙拉吃,用途广泛。
从历史文献来看,平安时代(794年-1185年)《新猿乐集》里明确指出,纳豆为「纳所(佛寺厨房)之豆」,因此纳豆由来确实跟佛教脱离不了关系。
日本纳豆的由来还有另一说法。秋田县被称为「纳豆发祥之地」,只不过,此豆指的是拔丝纳豆。平安时代后期,知名武将源义家从京都出发,远征奥州(今日的东北地方)平息战乱。当时的兵粮为大豆,行军时大家习惯把煮熟的豆子放入稻草里,并固定在马鞍上。马的体温约为摄氏38度左右,经过长时间高温发酵,纳豆菌大量繁殖,煮熟的大豆就变成了黏稠且带点酸味的拔丝纳豆。


看过了日本纳豆的由来,再来看看纳豆的种类。日本市面上的拔丝纳豆按照颗粒分,有大粒(直径7.9 mm以上)、中粒(直径7.3 mm)、小粒(直径5.5 mm)、极小粒(直径4.9 mm)和碾碎版,颗粒越小越黏稠。根据全国纳豆协同组合联合会于2005年做的调查,喜欢小颗粒的人约40%,占了大多数。最近纳豆还多了很多口味,像是昆布、紫苏,甚至也有添加胶原蛋白的纳豆。


许多人对纳豆独特的风味不太感冒,不过,只要催眠自己纳豆有益身体健康,吃下的不只是豆子,还有浓厚的历史文化,这样或许会更美味一些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