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赀字不太常见,你知道它的音和义吗?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。
赀,读音为zī ,本义是指罚款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解说道:“小罚以财自赎也。” 《睡虎地秦墓竹简》中记载道:“不从令者赀一甲。”就是指罚款(财物)。
另外,汉代对未成年者征收人口税也称为赀。如《汉律》规定:“民不儋赀钱二十二。按,七岁至十四岁不任傜役,出赀钱二十二,所谓头钱也。”这就是指税赋的意思,又称赀课。
在此基础上,又引申出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、计量等意思。如《齐民要术》中说:“又禁改之,所省复不赀。”
在一些典籍中也假借为“资”,指财货。《广雅》中解说道:“赀,货也。”《仓颉篇》也解说道:“赀,财也。”《史记·张释之冯唐传》中记载道:“以赀为骑郎。”
在实际运用中,赀也用以指价格。《管子》中记载道:“布织财物,皆立其赀。”
最后一种用法,是指匈奴对奴婢的称呼。如《三国志》注引《魏略》:“匈奴名奴婢为赀。”因此由之又产生了对匈奴的蔑称为赀虏。
赀的本义指罚款。那么汉代相应罚款是如何规定的呢?
《说文解字注》中记录道:“汉仪注曰。人年十五至五十六。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筭。又七岁至十四。出口钱人二十。以供天子。至武帝时又口加三钱以补车骑马。”
赀的字形演变如下图。
